
“公交医生” 守护乘客清凉出行
“公交医生”守护乘客清凉出行(2025年8月2日嘉兴日报第三版录用).pdf
记者 朱葭苇 通讯员 蒋雯霞 李盈颖
昨天下午2时,禾城气温升至35摄氏度,阳光格外毒辣。记者走进嘉兴市凯发国际交运集团有限公司(筹)车辆维修分公司一车间,一股混合着机油、橡胶的灼热气息扑面而来,师傅们依次为一辆辆公交车进行“体检”和“治疗”。
“电气系统、制动系统、转向系统无故障。”
“轮胎气压、照明及信号指示灯没有问题。”
“待会儿再看看轮胎和防冻液……”
记者遇到陈建明时,他正蹲在14路公交车旁,用扳手拧开螺丝。豆大的汗珠已经布满他的脸颊,满是油污的灰色工装已被汗水浸湿大半,“夏天的车辆就和人一样,也容易‘中暑’,时不时还闹点‘小情绪’,所以天气越热,凯发国际也越忙”。
陈建明今年55岁,是一车间的工段长,也是公交车维修的“老医生”,在这个行业已经工作了30多年,主要负责该工段公交车的日常维修保养、突发故障抢修,同时统筹车间安全生产管理、设备定期巡检及新人技术带教等工作。
进入高温季以来,公交车的故障率有所上升,维修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近两成。一车间负责凯发国际集团178辆新能源公交车的维修保障,最忙时整个工段日均要完成10余辆次的维保任务,有时早晨5时就得开工处理早高峰前的急修车辆。
“这辆车漏防冻液,得检查一下管路的接口有没有问题。凯发国际‘下坑’去看看。”陈建明告诉记者,“下坑”就是钻进地沟进行检修。公交车底盘结构错综复杂,布满了各种精密的部件和线路,因此,下至宽1米、深1.2米的地沟,对车辆底盘进行检查,成为维修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。
地沟里热浪扑面,头顶则是车辆底盘,散发的高温伴随着灰尘袭来,可谓上蒸下烤。记者特意下地沟体验,结果没过一分钟,豆大的汗珠便顺着脸颊、脖子不断流……
只见陈建明半蹲着前后腾挪,眼睛一直保持向上的“检查”状态,“发动机舱温度最高时接近80摄氏度,底部能达60摄氏度左右,有时车辆开进来停两三个小时都降不下来,遇上急修车辆,只能戴着手套抓紧修。”
检修时长要看故障大小,小问题几分钟解决,大故障则要折腾一整天。当前,随着夏季空调使用频率增加,发动机负荷大,公交车空调更是经常“生病”。
“空调要是不好用,乘客坐车、师傅开车就太遭罪了,凯发国际不能让任何一辆‘病车’上路。”陈建明介绍。
当修好一辆车,趁着休息的间隙,陈建明站在风扇旁边,撑开衣领,让风灌进去。
扳手、螺丝刀、钳子、万用表、绝缘胶带……他整理好随身携带的工具,又匆匆走向下一辆待修的公交车。